11月8日,市中院机关团委举办“做到说到·竞相提高”青年干警交流(新晋部门副职专场),党组书记、院长洪学农,党组成员、副院长张胜,副院长程序,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红进参加。
交流中,9名新晋副职立足自身岗位,围绕履职情况、工作成效等方面,与大家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今天推出第一期。
肖围
机关党委副书记
感谢院党组的信任,授予我新的身份,给予我更高的期待,今天再一次站在这里,想跟大家交流以下几点:
一、适应角色转变 激励自我成长
生活就像一场宏大的戏剧,我们在其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每一次角色的转变都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成长的机遇。10年前,初到中院时我23岁,扮演的是一个毛毛躁躁,但阳光开朗、积极踏实的职场新人,十年间从事了大量桥梁纽带类的琐事,也历经了司法改革的大浪,一步步走来,完成了一个政工干部基本素质的培养:对相关业务的轻车熟路、对全院干警的较深了解、对法院整体工作有基本感受等。
现在以新晋升副职的身份站在这里,是成长了10年相对沉稳但依然阳光的法院干警,那今后我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前几天洪院长在给新入职新晋职人员集体廉政谈话会中说到,工作要有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普通干警干工作至少要协调,各项工作之前要掌握好节奏,把具体的事办好;中层干部要有整体性,不能局限在事中。这段话有击中我,好像给前行的路指引了方向,在之后的工作中不仅要将具体的工作项办好,继续保持协调,还要打开格局打开思路,学习从整个法院甚至更高的角度去思考。
二、工作想深一层 点亮认知之光
工作是由一件件具体的事情组成,就事做事、按章办事能提高自己的业务熟练程度,但达不到“整体性”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想深一层,有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茅塞顿开的世界。3年前,洪院长要求我们对人民陪审员工作进行一个调研,那时候的我不太理解抓陪审员工作的深刻意义。直到有一天,张主任在某次会议上提到这块工作,他说多让一个陪审员参与到我们审判工作中,就有多一个人了解我们法院,通过他可能就又多一群人对法院不陌生。瞬间豁然开朗,理解了陪审员工作的深意——一方面人民陪审员制度是老百姓感受司法公正的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司法民主的体现。如果开始就有这个认识,那做这个工作也就不会别扭,甚至想要做的更好。
三、凝结党建品牌 促党建队建融合
院里的机关党建工作,现在与我刚来那几年相比,我相信大家应该跟我的直观感受一样:党组对党建工作更加重视,各项工作朝清单化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三会一课等组织活动实现了正常开展,快审、六尺巷等支部党建品牌(中心工作)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那现在要有什么样的认识,才能履行好机关党委副书记的职责呢?首先必须摆脱对党建工作“虚”的错误认识,务虚不是真“虚”,要讲究结合、把“虚”做实。创建党建品牌是一个好的抓手,院里不乏亮点工作,比如“五好法庭建设”“涉诉信访化解”等,但目前突出的党建品牌不多、品牌的持续发展力不足。机关党委可以主动跟各支部沟通,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商议创建品牌的定位和目标,号召支部党员共创共建,不断丰富和完善品牌内涵,实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要求。其次是要发挥10年政工干部优势,积极推进党建队建工作相融合,在党建工作中严格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开展组织生活,谋划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干警积极参加,抓好党员教育,发挥组织对个人的强制和约束作用,确保“廉的底线”,实现“主动作为”。最后是要全力配合正职,凝聚部门干警,并且在关键时候能顶上去。
最后我想说一下,“做到说到 竞相提高”这个平台从去年正式搭建以来,我个人共组织了6场,也作为青年干警交流了一次。感谢院领导、政治部、团委搭建这样交流共进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对自己做一个检视和总结等,被“倒逼”的去梳理竟真能开出花、悟出理!我想这也是这个平台闪光的地方之一。
储芳龄
立案庭副庭长
工人是愿意上白班还是夜班?在计件工资制度下,工人会为了多挣钱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吗?这些看似答案很明了的问题,当你去了解时,会有不同的答案。我毕业后在企业里待过两年,我当时得到的答案是……
一、从朴素正义感里面找到法与理的交点
上个星期洪院长在廉政谈话时讲到,审理行政案件要了解行政运行机制;审理民事案件,要了解社会;审理商事案件要懂企业、懂管理,至少是愿意听。我也时常告诫自己不要想当然,因为太多的我以为与实际情况并不一致,特别是在不熟悉的领域。现在有一种提法,叫“三门”法官(出家门、进校门、毕业后走进法院门),网上批评这样的法官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甚至是脱离社会常识、常情与常理。评价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有一项就是行政行为是否明显不当,明显不当本身就是不合法。我们的裁判也是一样,不能不合理,我办理案件遵循的路径是从朴素的正义感出发找到法与理的交点。
二、全力奔跑 不负韶华
以前做辅导员时常跟学生讲“悦纳自我”,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平台的加持下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觉,正确评价自己显得尤为重要。走过的曲曲折折足以让我接受自己的普通,然而我也从不让光阴虚度。记得几年前洪院长提过“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是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有人算了一下,大概是五年。五年给未来很长,但是回头看只不过一瞬而已。虽然也没想过成为大师,但锤炼也是五年,不锤炼也是五年,努力了总会有收获。我会让自己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就像这个栏目的主题,听到成长的声音,这也是人内心对归属、对尊重,甚至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学时,书上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步入社会我接受的企业文化是“赛马不相马”。我曾经特别认可一种说法,人某些时候就像锅底的蚂蚁,不要觉得方向迷茫,生怕努力白费,实际无论往哪个方向爬,都是向上的。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里,我想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奔跑的姿态,只为不负韶华。虽然我已经是不惑之年,但我知道自己并不长于智慧和经验。我有机会就多做事,在做事中去学习、去积淀。
三、实干快结 不断成长
有人说我是运气型,这我也不得不承认,从行政庭到立案庭,我加入的是两个全国优秀的团队。还记得自己在行政庭草拟的第一份文书,程庭长看后是哈哈大笑,当然不是写得很好,但后来程庭长还是继续让我写,他修改,并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改。李明主任的鼓励、珂可庭长的正直也一直激励我成长。现在在立案庭,每天开不完的庭,写不完的文书,刚刚过去的十月,我们速裁团队结案任务是140件,平均每人47件,19个工作日,除了各种答疑解惑、合议案件、会签文书外,我平均每天还要开2个庭,结3件案子,特别感谢我的法官助理刘兰兰和书记员柳丽君,案件虽然相对简单,但对于法官助理和书记员来说,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比其他案件少,他们不推诿,不抱怨,帮我分担了大量工作。
这些年在速裁团队,我践行实干快结,处理了1600多件案件,但总体上来说案件事实比较清楚,法律关系也并不复杂,在各位前辈面前谈不上办案经验,自己需要学习的还很多。以前看到过一个小故事,一种电器元件生产时工人总是插错接口,有什么办法来改善这个问题?最后找到了完美的解决办法,就是两个接口设计不同的形状,错了就插不进去。工厂里的冲床,很容易压到手,所以才会有双联动开关。我们的文书并不是工业化的产品,难以通过设计本身解决一切问题。快审文书量非常大,如何避免一些低级的错误,我的办法是从不套用其他案件文书,自己制作各类型的文书模板,案号、立案日期、原审法院等基本信息全部通过系统个案生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校核任务。
一路走来,你们给予了我最大的善意和认可,感谢!最后,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