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元到账了......”电话那头的哽咽让执行法官感同身受,有酸涩、有悲悯,更有温暖。
申请人余某因交通事故受伤持续2年昏迷不醒。为了便于照顾余某,妻子唐某辞去工作带着年仅7岁的幼子回到余某老家生活。眼看事故保险赔偿款已所剩不多,又没有生活来源,照顾余某、孩子读书、父母年迈,开销与日俱增,唐某遂向宜秀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交通事故肇事者操某的应赔款项。
唐某想出去工作,并就近安排孩子读书;余某父母顾虑唐某领取赔偿款项后离开老家可能会对余某不管不问;操某一时难以凑齐40万执行款,更不知将赔偿款支付何人妥当......现实的隐忧让案子执行陷入了僵局。
时值疫情防控期间,宜秀法院积极下沉各村社区,对接各单元长、联防长,落实区《网格化管理暨“三长”制工作指引(暂行)》的各项要求,出台专门的《实施意见》,探索社会治理与司法服务双赢路径。该案承办人迅速行动,扩大执行“朋友圈”,联系操某和余某居住地联防长,构建执行微信群,充分发挥联防长熟悉情况、了解民情、威望较高的优势动之以情,法官下沉进网格晓之法理,互补互益,案件执行终于有了转机。
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双方当事人于2月27日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操某一次性支付40万元执行款,唐某同意由余某父母领取该款用于支付余某后期治疗费、护理费,唐某携剩余保险赔偿款外出务工,照顾幼子读书生活。
3月2日,随着被执行人操某将筹集的40万元汇入协议指定账户,操某和余某一家各自的生活都开始向着希望奔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没有最好的结果,只有最大的努力。执行或许不能让悲剧变喜剧,但至少可以阻止悲剧继续。宜秀区法院主动推进诉讼服务资源下沉,强化与基层政法单位、自治组织、调解机构对接,大力开展“审务进社区”“法官进网格”活动,充分发挥社区乡村、综治网格的功能,“治已病”也“治未病”,深挖小网格的大效用,解民忧、止民纷,有力促进形成全域覆盖的解纷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