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今年春节后上班的一天,我随庭长一起到一位身患脑血栓的当事人家调解一起离婚案件,这位姓疏的当事人由于生病瘫痪在床,连坐着都得有人从后面撑扶,由于生病期间多次被老婆折磨,他忍无可忍,托家人向法庭递交了离婚诉状。受案后的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他家做调解工作,庭长站在床边细心地给他讲解法律规定,耐心地分析离婚协议的内容,他讲的法律宛如冬日里的春风,让人感觉暖暖的,他讲的情理就象山间潺潺的流水,让人眼睛湿湿的。而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涌现的是“走群众路线、司法为民、清廉司法......”等一大堆词语,也就在此时此刻,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如此的简单,司法为民所要做的事是如此的平凡。
二年前,我刚参加工作,当我步入枞阳法院大门,注目那高悬而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我对法官的职业更深的敬畏,我也知道,从此以后,我的肩上将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的心中是永不倾斜的天平。我不止一次地在问自己,这份责任我能扛得住吗?一个有着乡土气息的女法官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吗?几年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通过自己与各种各样的当事人的接触以及对老法官们审案断案的观察,我终于领悟到了,司法为民,并不是要我们每天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在淡定与平凡的小事中就能做到,也就说,司法为民从点滴做起,正所谓,一滴水也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芒。每天,看到许多心情沮丧,一脸无奈的当事人走进法院;每天,跟着老法官们走街串巷,跋山涉水走访当事人;每天,看到法官们面对当事人苦口婆心地调解,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每天,看到桌上高高垒起的卷宗。有时,我也抱怨工作的苦与累,但一想到我们的苦与累,换来的是当事人脸上灿烂的笑容,换来的是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换来的是真诚的握手、心中的感激、矛盾的化解、纠纷的解决。我由衷地感受到了案结的欣慰与事了的开心,也深深地体会到司法为民,我们做到了。
回望走过的二年,我深深地体会到,我所从事的审判事业,不仅在于弘扬法治精神,而更重要的是用法律服务于人民,让写在纸上、冰冷的法律走进你我的生活,让它不仅成为裁判的尺度,还要通过法官之手显示出生活中的温度。当今的中国,社会转型日益加速、经济不断发展、法治逐渐昌盛,法律是否被信仰、法院是否被信任、法官是否有公心,关乎到大局的稳定、关乎到法治的权威、关乎到审判事业的发展。如今的法院,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时代挑战无时不在。在我们平凡工作的背后,责任与光荣同在,辛劳与成就并存。人民群众赋予我们的审判权,不是为了彰显我们的尊贵,而是让我们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如果我们不能用心中的天平“量”出公平的结论,如果我们不能用手中的法槌“敲”出正义之声,那么在这法治昌盛的时代,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天天高喊司法为民又有何资格呢?面对群众对司法公正渴望的“眼神”,我们又拿什么来回应呢?因此,面对肩负重大使命与责任,面对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待与渴望,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积极践行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各级法院责无旁贷,所有法官义不容辞。
司法为民,始于平凡,集于点滴。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执行局法官汪霖不就是这样吗?他每天早一些上班,晚一刻下班;节假日,总能在办公室见到他忙禄的身影,哪怕是标的再小的案件,他都把它当作当事人的大事来做,多年来,他不知为多少伤残当事人追回了赔偿款,为多少老人讨到了赡养费,这样年复一年地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这样日复一日地在执行路上奔波,就是对司法为民的最好诠释。正是这些法官平凡的工作、点滴的努力,汇聚成了当代司法为民的时代最强音。
党的审判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希望的神圣事业。实现公平与正义,践行司法为民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法官,在善与恶、正与邪的较量中,他们定能用手中的法律之剑捍卫人间正义,留住世间温情,而在此,我们也向全天下的人民群众宣誓将会以自己的实际而平凡的行动谱写出司法为民的壮丽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