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工作随笔
由写字谈起
作者:aqzy1  发布时间:2012-12-11 07:00:00 打印 字号: | |
以前在陈湖法庭办案,问话笔录、调查笔录、调解记录、庭审记录、合议笔录、裁定、判决底稿等都是手写的,因为当时没有电脑打印机这些现代办公用品。一件案子办下来卷宗都是厚厚的一本。这里面除了几张印制好的通知、公告、几页油印的判决书、调解书,全是手写的文件。每到年底集中整理案卷,望着桌子上自己承办的厚厚几摞卷宗,至少也有上百万字啊!还有许多装在别的同志卷宗里,因为我是书记员,别人案子大部分记录也都是我做。心想,且不问我们一年做多少事情,单是把这些文字一个个写下来,也很不简单啊!成就感油然而生。
现在办公自动化,电脑前面敲敲键盘,打印机复印机一扫,ok,搞定。确实先进不少,但也有弊端。比如打字时无论用五笔还是拼音,稍不留意就有错别字蹦上去了,一篇文档完成,少不得要仔细校对,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完全杜绝错漏发生。此外电脑用长了影响视力。前些天我拿起纸笔准备写个东西,由于长时间不提笔,我发现捉笔的手竟些微颤抖,一些本来很熟悉的字想了半天还是写不出来------忘了,写出来的字不像以前那样圆熟流畅,不禁怅然。
谈到写字,自然想到书法。书法可以说是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一块文化瑰宝,是国粹。我年轻时也很喜爱写毛笔字。部队退伍回来分配在县酒厂上班。年轻精力旺盛,下班时别人打牌吹牛,我摊开笔墨纸张,一笔一划地临帖。开始临碑,柳体的玄秘塔、神策军,于此浸淫了一些功夫,稍有收获,颇为自得。魏碑临的爨宝子,不长时间放弃了------太难。后来临了一些帖:冯承授摹本《兰亭序》,米芾的《苕溪诗》两种。杨凝式的《韭花帖》亦很欣赏,但不敢架势。杨凝式这人有点意思,别人送他一把韭菜花当下饭菜(佐酒亦不见佳,除非以肉炒之),老先生十分高兴,急忙推纸研墨,正儿八经地写了一封信札,说:“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呈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于是要“修状陈谢”。由此天下第五大行书《韭花帖》流传于世。这于文化而言善莫大焉。韭菜花一般蔬菜而已,并非什么美味,但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想来他平生就好这一口也未可知。
碑上的字是用刀刻的,因而显得刚劲有力;贴上的字是用毛笔写在纸或娟上的,往往娟秀雅致。我以为,要想把字写得好看,必须既要临碑又要练帖,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筋骨健壮,血肉腴美。譬如临碑是锻骨骼,练帖修肌肤,不知此比喻是否妥帖。酒厂几年,字写得不差,单位或同事每有需求,我就敢泼墨挥毫(有时书写牌匾就泼漆挥毫),赢得不少书法门外汉的赞誉。可以这么说,在酒厂大院几百平方米的范围内小有名气。这当然是冷幽默式的自嘲,严格的讲我的字与书法还不沾边,练帖只不过想把字写的好看一些,而书法是一门艺术,没有经过一定的修炼、积累兼具一定的悟性,难以达到那个程度的。我生性恬淡,悟性尤差,于兹难有造化。出于对书法的喜爱,临读了一些法帖,知道几个古今名家,有限的掌握了一点书体渊源和演变脉络以及各家大体的风格特征,了解一些书坛掌故,仅此而已。
这爱好坚持了几年,受益匪浅,有几年还产生了经济效益。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都是街上买或买红纸请人写。街上买的也是用红纸黑字书写的,不像现在尽是些油光铮亮、金光闪闪而内容却又粗俗不堪的印刷品。一到腊月,我就到街上商店里买十几刀红纸,裁成大小不同形制,照着春联书内容写,一本书写完了从头再来一遍,这样十几天写完,晾干,捆扎,至腊月二十五六携至汤沟。因汤沟是本县大镇,乡脚长,商旅繁华,再者我对象(也就是现在的老婆)她老家在汤沟街上,吃住方便。在汤沟菜市场一角找个地方摆一张方桌,(后来知道也就是老汤沟法庭附近,不过当初并不知道这里还有法庭这样的一个机关,当然更不知道若干年后我会成为这个机关的一员。真是世事难料,嗟夫!)现场书写,意为吸引顾客。乡人对我春联的评价是:纸红,厚,字很黑,个是个的,粗粗的,因而愿意买。一般一对春联只卖几角钱,大点的一块多。需要特别大的当场书写,价钱也贵一点。有特殊需要比如寿联,家有老人登仙,不可大红大绿,要用黄、白等浅颜色的纸,联语有顾客自己拟制的,就按他的写;没有拟制的,问明情况,在《古今楹联选编》之类书中找,好在书中联语涉猎各行各业、婚丧嫁娶等等,可备不时之需。这种情况先要预约,下午回去买纸书写,第二天交货,当然价钱又贵一点,这没有漫天要价的意思,实在是付出劳动多些。腊月黄天,在家里用白纸写这些东西,要在别人思想上免不了会有感觉,认为不吉利。我对象的奶奶,虽也年逾七旬,但她老人家是明白人,毫不忌讳,并无微言。我对她很感激。
记得有一年,腊月三十上午坐三轮车回家,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心里却暖暖的,因为羽绒服四个口袋里装的都是钱。回到家一把一把地掏出来撒在床上,弟妹惊呼:呀!这么多钱哪!父亲也笑着说:不错!凭手艺吃饭,这是你劳动所得。一张一张的整理,十块五块的,一块二块的,毛票,数清了竟有六百多块!除去成本百十元,净赚五百多。那是八十年代末,我月工资才四五十元,一次能有这些进账,岂不快哉!
九十年代初因酒厂经营频临困境,工资停发,为生活所迫开了一间桌球游戏机室,与街头上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这类人物周旋,又忙于自学考试,练字的雅好只得放弃了。没想这一停笔就是二十多年,直至现在再也没有提笔的兴致了。
最近在办公室抽屉找到几本去年的《枞阳杂志》,其中一本2011年第4期乃枞阳赋书法专辑,刊载枞阳本土五位书家创作的,以《枞阳赋》为内容的书法作品。翻阅一过,颇为遗憾。这里对这些作品的艺术优劣、品味高下不作评论,仅就其中出现的字、词、人名等错漏之处予以检校。
《枞阳赋》里有 “上下两千年,纵横二百里”、“山寺五更钟声,草原十里牧笛”两句,许多人把“里”写成“裏”,这就有问题了。汉字简化之前,“里” “裏”是意义不同的两个字,“里”表示路程长短,是长度单位,比如:“千里江陵一日还”、“八千里路云和月”;“裏”(又有作“裡”)表示方位,与“表”相对,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稻花香里说丰年”等。简化以后皆作“里”,如果在书法作品中都写作简体“里”,没有问题。但若把表示路程的“里”写成繁体“裏”,那就是错别字!还有“鍾”“ 鐘”之区别,毛泽东诗“鍾山风雨起苍黄” 如果写成 “鐘山风雨起苍黄”,不对;唐张继诗“夜半鐘声到客船”若写成“夜半鍾声到客船”,不规范。遗憾的是,在这批《枞阳赋》书法作品中,就有许多人不经意间把“山寺五更钟声”里的繁体“鐘”写成了“鍾”。不妨再举个例子,如“太后”的“后”和“前後”的“後”,这两个字在简化以前意义不同,书法作品中文字常以繁体形式出现,稍不注意也容易出错,假如把“慈禧太后”写成“慈禧太後”,那就闹笑话了,书者不可不察。
有一位作者把“上下两千年”写成“上下二千年”,意思诚然一致,文字究竟不同,从尊重原作者的角度考虑,不宜随意改动。《枞阳赋》有“夫皇汉建县”一句,有人写成“夫汉皇建县”,不通。“皇汉”意为皇皇大汉,“皇”在这里是“浩大”的意思,形容大汉王朝之广袤宏大。《诗.小雅》有《皇皇者华》篇,“皇皇”乃形容鲜花之美。“汉皇”何所指?不明确。何况这句话本意是点明同安建县的时间,“汉皇建县”好像说同安建县的人是“汉皇”,显然与原文意思相左。
《枞阳赋》在历数枞阳历史名人事迹一段中提到“芝瑛葬秋瑾于西泠”,没想到许多人把“芝瑛”写成“瑛芝”或“英芝”,作为枞阳文化人,似乎不应该。吴芝瑛,枞阳人,亦工书。清末随夫客京师,与秋瑾交甚深。瑾死,为收遗骨葬于西湖。曾作《哀山阴》诗二首,其二云:
天地苍茫百感身 为君收骨泪沾巾
秋风秋雨山阴道 太息难为后死人
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还是这句“芝瑛葬秋瑾于西泠”,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位作者竟然把“西泠”写成“西冷”,并且还把“冷”字写成两点水旁一今字,查《词源》,无此字。我想,这恐怕不是笔误的问题,或许作者根本不知道“西泠印社”这样一个书画界的象牙之塔,也未可知。搞书法的人不知西泠印社,犹如治史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宁不让人汗颜!
古人有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窃以为书法创作亦然。书家不仅要苦练笔墨功夫,更要静下心,多读书,戒浮躁,重积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倘如此,书录他人之作犹致出错之情形或可避免,枞阳书坛人才接踵、佳作纷呈之局可期,文化兴县之战略庶几有望矣!(王田友)
责任编辑:安庆中院管理员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人民法院报安徽高院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庆市人民政府安庆长安网安庆市人民检察院安庆市公安局桐城市人民法院怀宁县人民法院潜山市人民法院岳西县人民法院太湖县人民法院望江县人民法院宿松县人民法院迎江区人民法院大观区人民法院宜秀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