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的老家在徽州一个叫潜口的地方。
暮春季节陪老岳父去了一趟老家。老家的房子俨然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房子大且高,古朴幽静。听岳父说是祖上留下来的,一百多年了。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古居既透风又漏雨,天井下面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青苔,似乎百年来从未有人动过。暮春季节雨水依然很多,从天井的檐角静静滑过,又滴答滴答的掉落在那一畦畦青苔上。悄悄问过大姑,房子为什么不修缮一下,老人笑了,说住惯了,何况修房子又是石灰又是油漆的,闻不得那味道。老人说话的时候,一只手不停的摩挲着椅子扶手,那时一张年代久远的椅子,两边的扶手已经被磨得圆润光滑,只在椅子的背面依稀可见桐油斑驳的痕迹。
我知道老人的心思了。
大姑的老房子并未列入徽州古居保护名录,但几乎所有的徽州人都深知古居保护的意义,这既得益于当地政府宣传教育的到位,更多的是徽州人骨子里对地域文化的尊崇和依恋。
最近,一本1932年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备受追捧。七十多年前的启蒙国语教材为何能散发如此魅力?我想这既缘于国学热的兴起,更是因为老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礼仪等基本的社会价值观,体现着对人性的尊重;而现在小学生在大量接受革命理想教育同时,考取大学乃至走上社会以后却要学习小孩子都应知应会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凌乱的编写思路成就着我们基础教育的应试模式。
又想起潜口的老屋了。
大姑对老屋的依恋,国人对开明读本的追捧,并不排除我们固有的崇古和恋旧情结,但在躁动的今天, 古屋和读本中呈现的至真至善至美,不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我们的一缕弥久的馨香么?(迎江区法院 张 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