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山高岭大,地广人稀,是全省唯一的纯山区县,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生活、工作条件较差。而处在审判工作最前沿的人民法庭同样是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几年前,在岳西县法院四个人民法庭中,有三个人民法庭无固定办公场所,租借在低矮潮湿的平房中坚持工作。从2007年开始,该院立足自身,不等不靠,寻求支持,在背负220多万元基建债务的情况下,用一年半时间,以两个人民法庭的项目资金作为基础,于2008年9月建成石关、中关、来榜三个人民法庭,彻底改变了岳西县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条件,开创了人民法庭工作新局面。他们具体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从2007年开始,该院党组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多次召开党组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反复讨论人民法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及时调整、充实人民法庭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人民法庭庭长补充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后,院党组提出了人民法庭建设目标任务:2008年之前按三类标准建成中关、来榜两个法庭,按二类标准建成石关人民法庭;还清店前人民法庭2002年基建时所欠20万元债务,人民法庭工作整体上台阶。
二、抓住机遇,寻求支持
在法庭建设领导小组的高效运作下,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三个人民法庭各显神通。石关法庭以优异的工作业绩赢得驻地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协调,把公安派出所的房地产转让给了法庭。来榜法庭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与所在村“两委”多轮商谈,破解了法庭选址征地难题。他们抓住企业破产契机,适时买下了中关供销社的部分房地产,为中关法庭的基建打下了基础。
建设用地有了着落,基建资金必须到位。岳西县法院多次向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汇报设想、打算,争取领导支持。在正式启动法庭基建工作后,县政府及时安排了配套资金20万元,并要求财政部门及时拨付到位。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在各种场合为法庭建设呼吁。县委分管领导主持召开协调会,要求有关乡、镇捐助资金,支持到位,协作到位;要求县直机关单位特事特办,积极配合。县发改委在项目上优先申报;财政部门全额返还我院非税帐户上的资金;有关部门减免全部建设费用;相关乡、镇政府抽调专人配合,帮助协调征地,解决土地使用中的相邻关系,并共垫资6万余元支持工程建设。四面援手,八方支持,在我院人民法庭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调整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三个法庭的基建工程就开工上马了。
三、开源节流,不等不靠
三个法庭基建共需资金210余万元,购置办公办案设备、用品需要资金70万元,但仅有两个法庭的专项资金69.6万元,且自身背负着较沉重的基建债务。面对困难,岳西县法院不气馁,不畏难,在争取外部支持的同时,积极从内部挖掘潜力。
一是加强管理,紧缩支出。针对该院存在的吃喝风、用车风、出差风,院党组高度重视,2007年初出台《来客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出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严格执行,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在诉讼费用收缴上,坚持减、缓、免标准,严格依规收费,杜绝随意减、缓、免诉讼费用,并对前几年应收未收的诉讼费用开展清理收缴。
刹住了“三风”,改变了我院的形象,同时也为院里节约了较为可观的支出;加强对诉讼费用收缴管理,增加了收入。支出收入,一降一增,为三个人民法庭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是专资专用,拼盘统筹。在贫困县,往往是寅吃卯粮,尽管背负着基建债务,却从不动用人民法庭建设专项资金,并把节约下来的办公、办案经费调剂用于法庭基建。
在三个法庭同时开工情况下,岳西县法院用一套班子抓基建,一套图纸搞施工。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征得县政府同意,县财政局支持,让诉讼费收入快入快出,暂时解决建设资金困难;申请县财政局无偿借给非税资金,保证法庭建设工程正常运转;岳西县法院还向经销商赊购一部分办公用品,向基建承包商延期给付基建款,尽量保证三个法庭按时投入使用。
四、高效运作,保质保量
在三个人民法庭建设上,岳西县法院坚决按照《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在施工中,严把工程质量,法庭抽专人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建成后的三个法庭中,石关法庭按照二类人民法庭标准,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77平方米,附属设施面积200平方米;来榜法庭占地184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560平方米,附属设施35平方米,按三类人民法庭标准建成;中关法庭占地1628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517平方米,附属设施35平方米,按三类人民法庭标准建成。三个法庭在2008年8月经过质检部门验收合格后,同年9月同时投入使用。
三个法庭外观简洁大方、庄严实用,体现了审判特征与法律文化的高度结合。法庭内设大小法庭、接待室、立案室、合议室、调解室、办公室、陪审员办公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室、扣押物品保存室及宿舍、食堂、车库等,还为每个人民法庭配备了办公桌椅119件,档案等用品154件及全套餐饮、住宿生活用品、部分娱乐用品;开通了政法专网、互联网、电话、有线电视;每庭配备了一台办案警车,去年又从政法装备配给的6辆警车中拿出4辆优先配给了4个人民法庭。
针对来榜法庭案源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案件增多的现实,经高院批准,来榜人民法庭更名为岳西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庭,法庭座落地也随之搬迁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岳西县法院在接到省高院批复之后,立即启动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的基建工作,该法庭按二类标准设计,征地面积1640平方米,主体工程为三层框架结构,主体工程建筑面积756平方米。该庭已经于2010年8月封顶,目前正在抓紧装修。
五、加强管理,保障优先
到2008年9月,岳西县法院四个标准化人民法庭建设工作告一段落,但他们并没有松懈,而是借新法庭建成这一契机,大力加强法庭队伍建设和法庭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优秀人民法庭的创建工作”,促进人民法庭工作更上一层楼。
针对法庭人手少情况,岳西县法院不断充实、调整人民法庭干部队伍。到目前为止,对四个人民法庭配备了正式干警17名,占在编人数的21%,其中法官13人,均具备了法律本科以上学历,另外还聘请了若干名辅助工作人员。去年又增聘一批人民陪审员,目前居住在乡镇的人民陪审员有16名。在17名正式干警中,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党员16人。从2008年起,四个法庭均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庭长、教导员两名实职副科。目前,每个法庭均配齐了正副庭长、教导员和书记员。近几年来,岳西县法院一直重视人民法庭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每月两次集中到县院开展政治和业务学习;要求每庭每年要有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参加上级评比;开展庭审观摩活动,努力营造学习型法庭。
在管理上,岳西县法院人民法庭的管理自成体系,除了审判业务管理制度全院统一适用外,还针对人民法庭自身特点,制订人民法庭财务管理办法、考勤制度、安全保卫和日常值班制度、车辆、警械、印章、文档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各种暂收、扣押款项和财物保管制度,立案、收费办法等等。
通过人员配备充足、政治荣誉倾斜、经费保障到位、装备设施优先、日常管理严格等措施,该院4个人民法庭工作有了很大起色,日常管理日渐规范,干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争先进位意识强烈。继2007年店前人民法庭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后,2009年9月石关人民法庭又获得全省“优秀人民法庭”称号。目前正申报中关人民法庭为该县第三个“优秀人民法庭”。